当前位置:首页 > > 旅游资讯旅游资讯
建设美丽新固原·泾源篇 | 守护绿水青山 建生态宜居新家园
发布者: 来源:今日固原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09-19 查阅:15

“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入选国家园林县城……

获得诸多美誉的地方,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泾源县。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这个素有“秦凤咽喉,关陇要地”之地,因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西北的“小九寨”。

进入泾源县,沿20公里旅游服务带前行,道路两旁有特色民居、水系景观、游人健步道……眼前的景致很难与多年前土院土墙、杂草滩涂联系起来,一幅山在水中、水在林中、林在景中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开,如今这里成了游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这条旅游服务带涉及两个乡镇9个村,沿线建设旅游特色示范村、旅游驿站8个,农家乐288户,能够满足一万人的住宿和两万人就餐需求,带动沿线6个乡镇、46个村、4.8万人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打通了一条景区连接乡村,乡村承载服务、服务带动农户的美丽通道,全面提升了泾源全域旅游的服务带动“软实力”。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泾源县全域旅游发展最足的底气。冶家村是全域旅游受益最早的村子,从山湾里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到众所周知的农家乐,冶家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万升是冶家村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之一。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等多个自然景区,赵万升依靠农家乐,第一年收入2万元。收入逐年增加,随着旅游越来越火,如今单靠“农家乐”这一项年收入就有近20万元。

生态之美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进泾源县东峡流域,2000亩生态黑果花楸、金丝皇菊惹人喜爱。

泾河源镇东峡村、底沟村、石底村是2014年的生态移民迁出区,随着三个村村民先后迁出,近2000多亩耕地、山塬地闲置,修复生态、有效利用闲置土地成为难题。2016年,底沟村、石底村、东峡村三村合一成立了底沟新村,泾河源镇政府结合每年春秋两季的荒山造林,动员全镇18个村和绿化公司高标准造林,山地逐年绿起来。但对于底沟新村来说,仅搞绿化远达不到“新村”的标准。

2019年,底沟新村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草畜、特色苗木、中药材种植,探寻山绿与民富共赢路径,为村集体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今年春天,村支书马治国又带着近200名村民平地、覆膜,赶在谷雨前栽植了金丝皇菊、黑果花楸,村民也跟着这项工程沾了光。

底沟新村的变化是泾源县发展生态产业的一个缩影,“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的实施已经为泾源县生态致富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渠道。近年来,泾源县围绕拓市场、调结构,筛选确定黑果花楸、海棠、红枫、暴马丁香、优质苜蓿等主打品种,完成“四个一”示范工程32万亩,建成推广示范园27个。实施去库存增收入、育新苗增效益的“双增”工程,打造8个片区10个流域。年均外销苗木2000万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旅游+”的带动下,泾源县把草畜、苗木、中蜂等产业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走进六盘山镇李庄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花园,院子里被菜园、果园包围着。这是2019年泾源县全面推行“123”幸福农家建设以来的大变化,改水、改厕、改厨、改棚、改院,建设一个幸福大院,种好两个增收园子,栽好房前屋后、村组道路、河道沟渠的3棵树,真正实现风景美如画。

巍巍六盘山,潺潺泾河水。在泾源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通过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主干道路大绿化大整治、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的14.2%到现在的50.1%,昔日“旱塬”变“绿洲”。“六盘山苗木”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泾源蜂蜜”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登记认证,“六盘山土蜂蜜”商品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泾源大地上生动实践。


来源:今日固原客户端